芷江融媒讯(记者 韦妹 尹华 通讯员 杨铠玮 )每一件文物,都是凝固的烽烟;每一处遗迹,都是永恒的见证。它们或许沉默,却承载着血与火的呐喊;它们或许沧桑,却铭刻着民族不屈的脊梁。从受降坊的庄严石刻,到泛黄的家书字句,每一件斑驳的文物,每一处沉默的遗址,都是那段烽火岁月的见证者,它们镌刻着民族的记忆。系列报道《抗战烽火里的历史印记》,将带领大家循着文物的印记,触摸抗战的脉搏,聆听那些被岁月尘封却永不磨灭的故事。

芷江籍抗战烈士汪定炳,1938年离家从军,1941年壮烈牺牲时年仅21岁。他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选择以最惨烈的方式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战士的崇高气节。《抗战烽火里的历史印记》今天让我们从汪定炳留下的30封抗战家书里去探寻他的成长轨迹,从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抗战岁月里,行万里路带回来的也许就只有亲人们日盼夜盼的那封家书,这封家书的主人公是一名新四军的普通战士,叫做汪定炳。他是土生土长的芷江人,一名至今还没有“回家”的抗日烈士。目前在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内保存他的30封家书。

汪定炳1920年出生,18岁辗转到皖南,参加新四军从事敌工工作。在新四军的几年中,从安徽铜陵、泾县,到无为、太平、汤家沟、繁昌等地,每行军到一处,汪定炳都要给家里写信。封封真情恳切的家书,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家人的深深挂念。
正是这样的坚定,让汪定炳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变成一名猛士,使他进步的方向变得更加执着。
皖南事变后,日军占领了繁昌城。1941 年,时任第五团敌工股股长汪定炳乔装进城侦察敌情,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被日军浇油活烧,牺牲的时候才刚满21 岁。
在汪定炳的家信中,可以读到蓬勃的抗日激情,视死如归的抗日斗志,坚守抗日必胜的信心,可以读到他用青春投身抗日革命的坚定决心。1941年7月,汪定炳寄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我们需要更大的进步,更需要拥护中国共产党,中国才有希望,因为他们是中国进步的力量。”
责编:唐先彬
一审:杨艳芬
二审:唐先彬
三审:汪大庆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全县2025年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项目建设年”活动讲评、市对县年度考核工作调度会召开
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 梁志平主持
九届县人民政府2025年第十三次常务会召开 梁元和主持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全力以赴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大盛会”活动奖励激励大会召开
梁志平带队调研农特产品进出口集散中心项目工作并主持召开调度会议
县四大班子领导开展重阳节走访慰问活动
县委议军会议暨县领导过“军事日”活动举行
下载APP
分享到